重构唐代牛李党争的网络结构

摘要: 牛李党争作为中晚唐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历来为众多传统学者研究,所谓“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 9 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其时间范畴从宪宗元和三年“对策案”开始到宣宗大中三年李德裕死于贬所为止。“牛李党争”这一说法在宋代几乎已成定论,至现代,陈寅恪先生又进行进一步阐释,认为两党所代表的是新兴阶级与传统士族,引起了进一步讨论,目前已有的观点包括:李德裕无党说、两党政治看法(藩镇、宦官)不同说等,多从出身、政治立场方面对“牛李党争”进行了分析。​

砺波护在《唐代政治社会史研究》中的考证了两党党人具体人物,共 63 名。本研究拟就这 63 名党人进行社会网络关系的架构,分析该网络结构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以期能更加清晰地分析牛李党争。本研究预计从姻亲关系、政治关系、学术关系、籍贯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社会网络的对比方式找出牛党和李党在结党方面会受到哪种关系的影响。

# 小组成员

  • 王馨璇,历史学,首都师范大学
  • 林惠湘,历史学,北京大学
  • 郭文倩,互联网社会科学,牛津大学
  • 洪鉴璇,考古学,中国人民大学

# 指导老师